为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新颁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》,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指导能力,人工智能学院于2025年6月3日成功举办“《学位法》专题培训暨线下集体讨论会”。聚焦新法核心要义,学院全体研究生导师共话育人责任与质量保障。
本次会议旨在系统解读《学位法》新精神、新要求,明确导师在学位授予各环节中的关键职责。讨论会由学院生医系副主任武晓刚教授主持。会议强调了新法对于强化学位授予过程管理、压实导师主体责任、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,要求全体导师务必学深悟透,将法规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在集体研讨环节,与会导师围绕多个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:
导师权责再审视:重点讨论新法下导师在招生把关、培养过程监督、学位论文质量审核、学术规范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责任边界与履职要求。多位资深导师结合自身指导经验,分享如何平衡“指导支持”与“质量把关”的心得。
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优化:针对新法对学位论文原创性、规范性提出的更高标准,与会者深入探讨开题、中期、预答辩、盲审等环节如何协同发力,构建更严密的质量防火墙。有导师建议引入更细化的过程评价指标。
学术不端防范与处置:结合新法对学术不端行为“零容忍”的鲜明态度及更严格的追责条款,大家就如何在日常指导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、建立早期预警机制、规范处理流程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。
分类培养与多元评价:针对新法鼓励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多元评价方式的精神,导师们探讨在人工智能这一前沿交叉学科领域,如何更科学地评价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成果与实践能力。
“新《学位法》不仅是规范,更是提升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‘指挥棒’”,“它要求我们从招生到授位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,尤其要强化过程管理和学术伦理教育。”多位青年导师表示,此次研讨澄清了认识误区,对依法依规履行指导职责有了更清晰的路径。
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,《学位法》的实施对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学院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,持续组织深入学习,并配套修订相关实施细则,确保新法要求全面落地。全体导师以高度的使命感,将《学位法》精神融入日常指导工作,恪守学术规范底线,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关,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。
本次专题培训与集体讨论,有效促进了导师队伍对新《学位法》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和思想统一,为学院进一步提升学位授予质量、优化学位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,标志着人工智能学院在依法治教、规范培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。
初审:黄棣
复审:刘晶
终审:陈永乐